保护大草原,就是保护我们的家

发布日期:2025-02-18 15:56信息来源:审计署 责任编辑:审计署 阅读次数: 【字体:   收藏

到达库布齐沙漠时,正是深秋,这里迎来了一年的旅游旺季。沙漠腹地,一派生机,沙柳随风摇曳,芦苇空中飘荡,牛儿悠闲地漫步在丛林中,还不时看到野兔在旷野中撒欢穿梭,一幅色彩斑斓、和谐优美的生态画卷。

面对此情此景,内蒙古自治区审计厅资环审计处处长杨武感慨道:“审计人能为自然资源贡献一份力量,是责任更是担当。”2023年11月,由他担任审计组长的内蒙古自治区某生态环境保护专项审计调查项目获得署优一等奖。

谋划审计,要胸怀“国之大者”

自然资源审计是审计机关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有关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情况实施的审计监督。

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之首。全区各地生态文明相关政策、重大项目是否落实到位,效果如何?经自治区党委审计委员会批准,决定从2022年5月至9月,对全区数个盟市开展一次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暨沿黄流域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专项审计调查,为各地查病灶、开良方。

审计组检查审计整改情况


 由于此次审计调查涉及面广,任务艰巨,从自治区到各盟市,从审计厅到各盟(市)县(旗)审计局,都高度重视,因此将其确定为“一号工程”。

“这次专项审计,调查对象多、资源环境类型多、重点内容多,时间跨度大,可谓点多面广,跨界、跨度大,难点问题多,热点问题多、领导关注多、人民群众期盼多。”通过杨武的介绍,仍能感受到审计工作开展之初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性格豪放、做事果断,是蒙古人的性格。作为内蒙审计人,更是不怕攻坚克难,一旦决定的事,就要铆足劲、干到底。“办法总比困难多”“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厅领导在动员会上的讲话,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10多个审计组,170多名审计人员,三级审计机关的骨干力量全部调动了起来。审计内容也由以往较为分散、单一转变为对各盟市水资源保护利用、林草和土地资源保护利用、矿山环境治理、污染防治等全面系统的审计监督和评价。这一决策,不仅补齐了近年来内蒙古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全覆盖较低的短板,也历史性实现了一个年度对多个盟市审计的全覆盖。

由于当时正处在疫情期间,为了加强组织领导,厅党组专门成立专项调查领导小组,2名机关业务处长和部分盟市的局长担任审计组长,坚守一线,靠前指挥。各审计组成立临时党支部和党员攻坚突击队,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真正做到了“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

5月30日至6月2日,深入乌海市、阿拉善盟现场调度,实地考察乌海龙游湾国家湿地公园、乌海市低碳产业园区及阿拉善盟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环境保护区等地;

7月18日至19日,深入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对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情况开展调研……透过这些调研足迹,让人感受到的是内蒙审计人雷厉风行、勤恳务实的工作作风。

时隔两年,包头市审计局负责人提起那段工作经历,依然记忆犹新,历历在目:“每天一汇报,一周一调度,真是不敢有半点松懈。”

“一号工程,不虚此名!”杨武说。

研究型审计,发挥审计更大威力

研究型审计,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首次大兵团作战,又是大规模对全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专项审计调查,需要研究的内容很多,审计组把重点放在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还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领域涉及的规划、政策和法律法规上。

好在审计厅资环审计处平时与业务部门联系较多,对于他们提出的研究需求都给予大力支持。要法律法规,提供;用专家人才,支持,使审计组编制出一套高质量的工作方案,增强了工作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利用无人机开展审计业务


审计中,各审计组更是紧紧围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等进行研究,做到既重视发现问题、又注重原因分析,既剖析问题根源、又提出解决办法,以确保审计结果既有事实有数据有底气,又有站位有高度有思路。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们对审计过程中自身存在问题,及时通报,及时整改,为聚焦审计重点提供了行动指南。在一份“工作动态中”,调查工作存在的七个不足,被清醒指出:“反映的问题只是一个孤立的问题,没有对产生问题的原因、带来的危害后果深入分析,调查深度力度不够”“没有审出所在盟的资源禀赋、主体功能定位特点、特色”……一针见血,毫不避讳。

“就是要聚焦重点,精准画像,避免审计人员走弯路。”据杨武介绍,审计过程中,通过印发10多期工作动态,对重点审计事项、常见问题类型、定性依据、所需资料、审计步骤等进行规范,实现了资源环境审计的“按图索骥”,与审计目标精准对接,有效提高了审计质量与效率。

“如果说研究型审计是灵魂,大数据则让审计如虎添翼。”项目组成员楚琦深有感触地说。在一次林草资源调查中,他们尝试利用图斑进行叠加分析,对某市两个县退耕还林情况进行调查,还真有了收获,两个县都有大面积违规将基本农田划入退耕还林项目区的地块。为了把疑点做实,他们又将2017年和2021年的影像进行比对,看不到一丝绿化。为此,他们深入到现场,面对满目荒漠、一个又一个空着的树洞,当地林草部门的工作人员承认了工作上的错误。

“内蒙古地域辽阔,既有森林湖泊,又有戈壁荒漠,点多线长,加上审计事项多,靠传统的审计方式,难以高质量完成任务。”数据分析攻坚组应运而生,抽调多名精干数据分析骨干汇聚一起,利用自然资源、林草等部门数据云平台,采用跨部门矢量数据叠加、遥感影像比对等技术手段,建立违法违规占用林地草原、河流湖泊污染等近30个数据分析模型,累计筛查出违规占用林地、违规占用耕地、湖泊水面绿叶素含量偏高等多类数百条疑点,通过现场核查,75%的疑点被确定为问题。

 贯通协同,做实“下半篇文章”

岸边,芦苇荡漾,花儿飘香;河里,睡莲舞动,鱼儿畅游。漫步在包头市二道沙河,很难把这里和原来的臭水沟联系在一起。

“过去这里污水淤积、垃圾遍地、环境退化,不要说防洪泄洪功能了,就连河道的水质都没有办法满足入黄要求,整个生态的需水量都无法保障。”有关部门负责人说。

审计发现问题后,当地痛下决心,立行立改,系统实施二道沙河水质净化工程。在河道走廊安装了近两万平方米的人工水草,三千多平方米的人工物质迁徙系统和生态净化床,种植了十几万平方米的挺水植物、深水植物、陆生植物。在净化水质的同时,使河道处处绿意、充满生机。沿河道还设置了十一级挡水堰,动感十足、流水潺潺,既增加了水中的溶解氧含量,又产生了良好的景观效果。

“审计发现问题,没有完成整改落实,审计就等于‘零’。”据杨武介绍,过去一些地方对资源环境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很慢,要么历史遗留问题很多,要么整改不彻底,严重影响了审计监督的权威性。

对于这次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审计厅在自治区党委的支持下,按照“1+9”的监督贯通模式,加强与党内监督、纪委监委、人大、行政、组织、人社、财会、司法、舆论九类监督贯通融合,将发现问题划分为立行立改、分阶段整改、持续整改三种,提出整改要求,建立整改台账。

这本台账也会同步发送至自治区纪委监委、资源环境等部门,实行销号管理,紧盯问题整改动态清零。其中,对于整改不认真、整改措施不具体、整改期限过长等问题,推送至自治区纪委监督贯通协调数据平台,多部门同步推动解决。对于各层级审计组,还要按照“谁审计,谁负责督促整改”的原则,加大跟踪力度,做好审计整改的督促。截止到2024年6月,审计查出问题整改率已达到98%。其中,无证取水、矿山地质修复治理不到位、财政资金欠账等多年历史遗留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充满生机的沙漠


这是一组沉甸甸的数据:该项目累计查处11类近千个问题,督促资金拨付、归还原渠道、追缴有关资金等数十亿元,移送纪检监察和相关主管部门案件线索40多件,多名违纪违规干部受到党纪、政务处分,促进各级各有关单位出台制度办法200多个,为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提供制度保障。

“优秀审计项目不是打造出来的,是真干出来的。只有每个过程都追求‘精’和‘细’才能实现最后的‘优’!”夕阳下,余晖映照在杨武的脸上,显得更加幽静、平和,就像更多耕耘在蒙古大草原上的审计人,在坚守中奉献,在执着中担当……